程天纵
程天纵 创客创业导师。原中国惠普总裁、德州仪器亚太区总裁、富士康集团副总裁。创客创客社群「Terry ...

你不去创业,是为什么? 勾兑一下

在百度上搜索 “创业” 关键字,弹出来都是:快速让你小钱变大钱,稳赚不赔的创业项目等等。可见一说起创业,大家心里就会出现低投入高产出,分分钟出任 CEO ,迎娶白富美的故事。



看起来很好的前景,可是为什么中国创业氛围依旧不浓呢??



我晚上赶去参加新北市电脑公会已经办了 12 年的资讯种子营的晚餐会。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报名的 3、400 人中选 35 名,给予培训一年,包括2週的大陆参访之旅。奇怪的是这过去 11 年培养的 385 个年轻人创业的不到 3%。询问他们有没有创业意愿,大部分都说有,但付诸行动的却很少。我在思考,如何为他们创造创业机会,把这些人才用起来呢?

创业
1 7
7 评论
刘洋
刘洋 10 年前
5 楼

主要我觉得台湾的高等教育都为大企业服务,为大企业培养人才。缺少培养动手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回复 @程天纵

年轻大学生是否参与创业除了大环境的创业环境感染以外,球盟会登录入口网页版一直接受的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就是求稳定。在刚毕业的时候,大家会花很长时间去评估机会成本。我以前做过高校创业调查,发现很多人都有个心理共性:他们觉得进入企业,平台高,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培训,积累相应的阅历后再创业会更加容易。对创业团队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无法承担投入很长时间经历创业却有可能失败的情况。

王文斌
王文斌 10 年前
2 楼

国内创业团队里普遍个人能力强大,团队协作能力弱。并且创新是很多团队都很难解决的问题。

程天纵
程天纵 10 年前
3 楼

国内创业团队里普遍个人能力强大,团队协作能力弱。并且创新是很多团队都很难解决的问题。

回复 @王文斌

主要我觉得台湾的高等教育都为大企业服务,为大企业培养人才。缺少培养动手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邓豪
邓豪 10 年前
1 楼

我发觉创业的人可以粗分为三大类。一是利益驱动想赚钱。其实这不是坏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主要靠利益驱动。尤其是出身贫困的年轻人要改变命运,在古时候就是读书考状元,现今社会就是创业。 二是无路可走,被逼上梁山。台湾早期实施戒严,出国很困难。而且与大陆不能来往。许多在外商公司服务的精英干到顶也升不上外商亚洲区总部。只有选择创业。一般发展中国家要扶植本地产业都有个 3 步曲:进口替代。要求外商在本地设厂生產。即使 SKD, CKD 都行,强过进口。目的是节省外汇、增加就业、提取人口红利。订定本地化比例。以取得税收优惠投资抵减及进入限制產业等国民待遇。一般都要求60或70%以上的本地供应链采购。目标是增加本地的附加价值。同时培养本地零组件产业。要求出口比例。目标是争取外汇平衡,同时促进物流发展、进出口贸易增长。在这个三步曲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台湾及大陆都出现过山寨阶段。台湾在 IT时代出现过许多的 clone PC。也因此造就了 Acer, BenQ, Asus, 等等品牌大厂,和鸿海、广达、金仁宝、英业达等等制造代工大厂。大陆则是抓到 ICT 时代的市场机会,造就了山寨手机时代。 另外一个逼上梁山的例子是发生在美国。美国企业每当遇到不景气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裁员。通常最容易被裁的就是中层管理人员、教育程度高的、有色人种、领高薪的人。因此每当美国遭遇不景气来袭时就是裁员高潮也是创业高潮。我认识很多创业者都是属于这一类。 三是家庭环境良好又不想吃苦的。这一类型听起来奇怪,可是却是现今台湾年轻人创业的典型。因為家境优越,所以大多出国留学就读名校,很多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通常会全球各地旅游半年一年。过惯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日子,受不了上班被管的固定生活模式,家 又有点钱,就选择创业,自己当老板。只要生活过的去就好。如果创业失败也无所谓,再创一个唄。那么台湾家庭环境没有那么优越的年轻人咋办呢?最保险的就是选择就业,找到大企业上班爬企业金字塔去。我是比较属于这一类。由于跨国企业金字塔爬的还不错,也就没有碰到过被逼上梁山的处境。因而种下了没有创业的遗憾。

回复 @程天纵

程老师成功之后,反过来帮助年轻的创业一代,这也是创业吧。程老师现在在做的,帮助创意者、生产者、营销渠道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合作,这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担当信任中介的作用 。

程天纵
程天纵 10 年前
4 楼

年轻大学生是否参与创业除了大环境的创业环境感染以外,球盟会登录入口网页版一直接受的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就是求稳定。在刚毕业的时候,大家会花很长时间去评估机会成本。我以前做过高校创业调查,发现很多人都有个心理共性:他们觉得进入企业,平台高,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培训,积累相应的阅历后再创业会更加容易。对创业团队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无法承担投入很长时间经历创业却有可能失败的情况。

回复 @刘洋

我发觉创业的人可以粗分为三大类。一是利益驱动想赚钱。其实这不是坏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主要靠利益驱动。尤其是出身贫困的年轻人要改变命运,在古时候就是读书考状元,现今社会就是创业。 二是无路可走,被逼上梁山。台湾早期实施戒严,出国很困难。而且与大陆不能来往。许多在外商公司服务的精英干到顶也升不上外商亚洲区总部。只有选择创业。一般发展中国家要扶植本地产业都有个 3 步曲:进口替代。要求外商在本地设厂生產。即使 SKD, CKD 都行,强过进口。目的是节省外汇、增加就业、提取人口红利。订定本地化比例。以取得税收优惠投资抵减及进入限制產业等国民待遇。一般都要求60或70%以上的本地供应链采购。目标是增加本地的附加价值。同时培养本地零组件产业。要求出口比例。目标是争取外汇平衡,同时促进物流发展、进出口贸易增长。在这个三步曲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台湾及大陆都出现过山寨阶段。台湾在 IT时代出现过许多的 clone PC。也因此造就了 Acer, BenQ, Asus, 等等品牌大厂,和鸿海、广达、金仁宝、英业达等等制造代工大厂。大陆则是抓到 ICT 时代的市场机会,造就了山寨手机时代。 另外一个逼上梁山的例子是发生在美国。美国企业每当遇到不景气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裁员。通常最容易被裁的就是中层管理人员、教育程度高的、有色人种、领高薪的人。因此每当美国遭遇不景气来袭时就是裁员高潮也是创业高潮。我认识很多创业者都是属于这一类。 三是家庭环境良好又不想吃苦的。这一类型听起来奇怪,可是却是现今台湾年轻人创业的典型。因為家境优越,所以大多出国留学就读名校,很多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通常会全球各地旅游半年一年。过惯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日子,受不了上班被管的固定生活模式,家 又有点钱,就选择创业,自己当老板。只要生活过的去就好。如果创业失败也无所谓,再创一个唄。那么台湾家庭环境没有那么优越的年轻人咋办呢?最保险的就是选择就业,找到大企业上班爬企业金字塔去。我是比较属于这一类。由于跨国企业金字塔爬的还不错,也就没有碰到过被逼上梁山的处境。因而种下了没有创业的遗憾。

黄鹏
黄鹏 10 年前
6 楼

会不会他们所做的工作和所处的环境都很好了呢? 创业我是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内心理想的渴望,一是环境所迫。这两个也是相互的。

Richard Lee (FIH)
Richard Lee (FIH) 10 年前
7 楼

看好有潛力的技術、產品或應用,就會興起創業的熱情了。

Back to top btn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