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入局 AI+AR 眼镜,为雷鸟创新独家定制眼镜版大模型
这个智能戒指问题,手机大厂们正在琢磨
一睹小米、三星、OPPO 智能戒指新专利。
舒适,可能是消费者选购智能戒指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
虽然个头儿上略大于日常佩戴的素戒,但 5 克左右的重量,加之钛金属、环氧树脂等轻质、亲肤材料的加持,使得智能戒指即使全天候佩戴也毫无压力。
尤其是晚上睡觉场景,既能进行全面的睡眠健康监测,还兼顾了不硌手、无异物感的佩戴体验。
而要实现上述这些舒适的佩戴感,在选购智能戒指前,用户通常需要预先做一件事:
找准自己适合的指围。
厂商在正式发货前,会先发给用户一套包含不同尺寸大小的指环套件,待确定好指围后,才将所对应的智能戒指发送给用户。
为了满足更广泛用户的需要,厂商少则会为智能戒指配备 6、7 个尺码,多则甚至超过 10 个。
比如三星 Galaxy Ring 就有 5~13 号,共 9 个尺码。而最新发布的 Oura Ring 4,尺码从上代的 6~13 号,扩充到了 4~15 号,共 12 个尺码。
△ Oura Ring 4 sizing kit
可是即便选了合适的尺码,佩戴时还是会偶尔出现一种不便。
温度变化、生病或是运动后,生理上会让手指产生肿胀,平时刚刚合适的戒指,会变得有挤压感。
这么看下来,一枚小小的智能戒指,光在佩戴上就带来了至少三个问题:
1、购买前消费者测量指围的麻烦
2、厂商平添众多 SKU 的成本
3、日常佩戴偶发的手指肿胀带来的佩戴的不适感
△ 图源:Digital Trends
不过对于此,在最近的几份专利报告中,球盟会登录入口网页版已看到了厂商们的解题思路。
韩国知识产权局下属的韩国工业产权信息服务中心(KIPRIS)中,三星申请了一项新型智能戒指专利。
专利以戒指为产品载体,可以就用户手指尺寸自动调节松紧,来提升佩戴的舒适性与稳定性。
其中接触手指的内圈,由橡胶或硅胶材质构成,具有一定的形变。
同时,内圈还有一个支撑结构,用以引导表面材质形变。
而为了解决尺寸大小问题,内圈材质并非一块整体,而是划分为多个小块,相互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以应对形变,进而满足可调尺寸。
基本可以做到,一枚戒指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佩戴。
另外一项近期被披露的智能戒指专利,来自小米,虽然其还未有智能戒指产品推出。
小米智能戒指专利,技术路径与三星相似,但更加简易。
戒指内圈设计了多个具有弹性属性的凸起,比如硅胶或软胶。利用其细微的弹性,来贴合手指,以及适应手指一定程度的收缩与膨胀。
值得一提的是,专利还演示了集成有芯片、传感器、存储等器件装置,支持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体征数据监测功能。
OPPO 对此的想法,则是让戒指结构模块化,无限释放戒圈的空间,来达到舒适佩戴。
最新的专利中,OPPO 智能戒指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戒圈、支架,和内里器件。
整体看上去更像是生活中常见的嵌有珠宝的时装戒指。
电子器件由一枚半球形包裹物,可以通过支架放置在戒圈上,也可以随时拆卸。模块化的设计,使得戒圈可以做到更薄更轻。
用于体征数据监测的传感器,被隐藏在戒圈的顶部,而这部分也是可以被拆卸的。
就佩戴性上,球盟会登录入口网页版可以大胆猜想,OPPO 智能戒指可能存在两种佩戴方式。
当传感器与电子器件都被拆卸后,可以用一块轻薄构件填充缺失部分,成为一枚普通的素面戒指佩戴。
而当所有器件都完整时,半球面部分可以在外观上做出各式设计,兼顾运动健康监测的同时,又凸显时尚穿戴属性。
湾里简评:
三星、小米、OPPO 三大手机厂商的新专利,均把目光投向了改善智能戒指的舒适性上。
同时,球盟会登录入口网页版看到「老牌」智能戒指厂商 Oura 也在朝此努力。新发布的 Oura Ring 4,就创新性的采用内嵌式凹型传感器替换易引起佩戴不适的传感器凸起。
虽然受限于形态结构,与智能手表、手环相比,智能戒指在穿戴舒适性的延展性相对较小、更为困难。
但若能在佩戴舒适性上持续突破,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或许将能带动智能戒指出货量更进一步的增长。
主笔:达达
编辑:陈述
题图来源:Wareable